收藏我们在线报名
     
报名热线:400-855-2108
首页 师资力量 学员中心 联系我们
{sectionname}
联系我们
电话:400-855-2108
QQ号:576191080
邮箱:576191080@qq.com
地址:杭州西湖区黄龙路5号恒励大厦3-H2办公室 (P.C:310000)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青年健康)
时间:2016-05-20 10:08:41    浏览次数:6277      

健康问题一直是各国青年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青少年具有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在《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健康问题是青年行动的十大优先领域之一。

一、“十五”期间我国青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1.我国青年身体发育水平不断提升,体格发育不断健全,部分体能指标改善

近五年来,我国青少年的长发育水平依然呈现出加速生长趋势,突出表现在体格发育上。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据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 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与2002年相比,继续呈现增长趋势。7-12岁男、女学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85厘米、0.60厘米,体重平均增长0.76公斤、0.39公斤,胸围平均增长0.80厘米、0.40厘米;13-18岁男、女学生身高平均增长0.37厘米、0.43厘米,体重平均增长0.19公斤、0.12公斤,胸围平均增长0.07厘米、0.39厘米。城市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均高于乡村学生。

我国青年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也有所改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 监测结果显示,大多数年龄段男女学生50米跑成绩在连续几年下降后,已开始有所提高,其中7-12岁男女学生平均提高0.03秒、0.05秒,13-18岁男女学生分别平均提高0.1秒,19-22岁男生提高0.09秒。

2.我国青年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食物与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十五期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自2000年农业部、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以来,截至2005年底,已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万多所中小学推广实施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达到了243万份。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年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2000年全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9.5%,2001年下降为10.2%。2004年与2002年相比,虽然学生营养不良率检出率没有明显变化,但较低体重检出率继续下降。

3.我国青年的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定期体检率不断提升

2001年我国青少年学生中营养不良学生占10.2%,肥胖学生占4.1%,视力不良学生占29.5%,患沙眼学生占7.1%,贫血学生占10.5%,蛔虫感染率6.7%,龋患率13.9%。2004年与2002年相比,学生乳牙、恒牙龋齿患病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其中7-17岁城市男女学生恒牙龋齿患病率均下降了1.2个百分点,7-17岁乡村男女生分别下降了2.4和2.2个百分点。学生龋齿矫治率也有所提高,其中7-17岁乡村男女生恒牙龋补率分别提高近1个百分点。

我国青年的卫生健康习惯逐渐养成,定期体检率不断提升。2001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70.8%;学生体检率22.8%。2003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62.1%,学生体检率24.3%。2004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45.4%,学生体检率47.4%。2005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78.6%,学生体检率64.7%。

二、十五期间青年健康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新进展

1.青年性与生殖健康出现新特点

性与生殖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生殖健康状况关系到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十五”期间,中国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出现新的特点。2002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的提前趋势显著,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同时,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青年的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婚前性行为增多,首次性行为年龄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推迟;避孕率低,人工流产率上升;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现象增多。针对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新特点,我国政府在改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青春期卫生和人口教育纳入了正规教育的轨道,确定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学生保健工作的职责。到目前为止,约50%的农村中学和90%的城市中学,以及所有的大学均开设了青春期保健的健康教育课程。同时,面向青少年的热线和面对面咨询点在校内外普遍建立;各地青年诊所、青春健康服务中心也开始涌现。从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中国计生协推出了中国“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推广到全国245个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和促进了我国10--24岁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状况。

2.青年心理和精神疾病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

身处变迁速度加快的社会,当代青年既面临着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又面临着成长期固有的困惑而缺乏相应的心理和精神调适,部分青年出现了心理和精神疾病。“十五”期间青年心理和精神疾病日益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日益重视,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相关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和精神疾病,教育部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分别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强调要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并且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儿童和青少年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2004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的“心理阳光工程”正式启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心理卫生工作。另外,我国还不断加强了对学校教师、校医等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3.青年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加深,对艾滋病的态度更加科学

2005年最新的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艾滋病毒感染者为65万人。艾滋病越来越威胁到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等规划。这些政策文件都针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指出共青团等青年组织要“做好青年防治艾滋病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几年来,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学校的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和禁止滥用药物等有关内容列入了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从2003年春季开始,已在中小学中开设预防艾滋病、毒品预防和环境教育3项专题教育课,并正式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05年,100%的大、中学校开设了“防治艾滋病”课程。全国青联于2001年启动了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青春红丝带”行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当代青年对艾滋病的态度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年能否尽量减少艾滋病的威胁。据《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18-30岁青年的艾滋病知晓率达到96.2%,高于城乡居民知晓率94.0%的平均水平;青年群体中有53.8%者能够正确认知艾滋病病人与病毒感染者不是一回事,而有将近6成(58.9%)的城乡居民不能正确区分;青年群体艾滋病防范措施的知识水平最高;59.2%的青年人认为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可以象正常人一样入学或就业,而全社会只有49.8%的人明确表示可以;对于公共场所出现的艾滋病病人,31.0%的青年表示“无所谓,不会有什么特殊反应”,而全社会只有24.9%的人持同一态度。对于艾滋病的防范上,青年群体最为积极,其安全套使用率最高。

三、我国青年健康中的主要问题

1.青年的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完成的监测报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青年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立定跳远水平、仰卧起坐水平和肺活量三项监测结果与2002年相比,都只有个别组别略有上升,绝大部分组别继续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重要健康问题。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7-18岁的城乡男、女生肥胖比例全部明显上升。2004年监测结果显示,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其中10-12岁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5.97%。与此同时,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2004年监测结果显示,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5%(男生29.5%、女生35.6%),初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其中男生为54.0%、女生为64.7%),高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3%(其中男生为72.7%、女生为82%),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0%(其中男生为77.8%、女生为82%)。

2.心理疾病与亚健康状态在青年群体中不断蔓延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效率。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青年人的思想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越来越大,抑郁和焦虑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亚健康状态不断在青少年中蔓延。2001年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透露的数据还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2005年3月召开的中国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约有超过3000万的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肥胖、郁闷、孤僻等困扰成人健康的症状,目前也已成为青少年健康的隐性杀手。长时间玩电脑游戏或者上网,不仅使青少年的眼睛和消化系统受到损害,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孤僻和对世界的不正确理解,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心理疾病。根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2002年对全国16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京沪粤最多“亚健康”,北京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是75.3%,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这三个地区的“亚健康”有逐年上升并加快年轻化的势头。

3.一些病症发病期提前,青年中糖尿病、癌症、“冬病”和脂肪肝等病症患者不断增多

随着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一些青年缺乏体育锻炼,一些原来多在老年群体发生的疾病如心肌梗塞、颈椎病等,现在发病时间提前,青年成为这些“老年病”的患者。目前,20-35岁的年轻糖尿病人在逐年增加。乳腺癌、大肠癌在年轻人中发病率明显提高。有些青年的器官应变能力下降,造成肌肉僵硬、萎缩,腰酸背痛现象逐渐增多。据国家骨科疾病防治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80%以上的青少年颈椎处于亚健康状态,30-40岁的人群中59.1%患有颈、腰椎病。“冬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和过敏性鼻炎等等,从临床统计上呈现出向青壮年扩大的趋势,目前就诊的病人中有1/3是青壮年。湖南长沙2005年对31090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显示,脂肪肝发病率排在第一位,发病人群的年龄主要在20-40岁的中青年段,并向年轻人群倾斜。

4.青年成为香烟毒害的高危人群,青年患艾滋病的数量增多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200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烟民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提前到了14岁,比199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提前了5岁。2006年,中国青年报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正成为受到香烟毒害的高危人群。调查发现,34.3%的人在15-18岁时抽了第一口烟,39.3%的人在19-25岁间开始抽烟,二者相加,即超过七成的人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的。同时,也有近70%的人承认,自己是在19-25岁间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并保持至今的。据研究,吸烟者肺癌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左右,而青少年吸烟者的患病率比成年人更高,我国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艾滋病和性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日益扩散,中国青少年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威胁。在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20-39岁的艾滋病感染者占到82%,19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已占到约7.4%。在中国中部一些地区1995年前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感染者多以村为单位,重点村庄供血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般为10%至20%,最高达60%。由于感染的时间和地域比较集中,这些地区艾滋病集中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正在出现,其中主要是青壮年人。

5.相当多的青年缺乏身体锻炼,保健意识较为薄弱

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增强保健意识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关键。当前,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青年人本身又容易产生“还年轻、身体还不错”的错误想法,相当一部分青年还没有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健身意识差,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年龄段为26-3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4.4%;年龄段为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8%;年龄段为46-5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5.3%;年龄段为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1.7%;年龄段为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2.2%。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2001年在全国进行的群体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与1997年相比,大多数人口进入青年时期后,尤其是离开学校后出现的“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呈现为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同时,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14.1%,经常锻炼的人群中,中青年人的比例最低。

6.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显现

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其中大部分是青年。青年流动人口普遍面临着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超长、工作条件恶劣、缺乏劳动保护以及职业危害,又面临着居住环境差、缺乏体育设施等问题,青年流动人口中身体素质与体能均较同龄人差,职业病、传染病以及其他病症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同龄人群体,生殖健康与性健康面临的危险更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 年3月开展的“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发现,青年流动人口中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但获得相关服务少,其避孕失败率高;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

四、我国青年健康状况的发展趋势

1.青年的保健意识将不断增强,锻炼行为有所增多

党的十六大将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已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发展我国的营养改善事业,尽快地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科学的进步,广大青年已经认识到“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和谐统一状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又必将带来体育知识的普及、体育技术的推广、体育意识的增强和体育热情的高涨,必然会促进形成更大的全民健身热潮,使更多的青年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同时,青少年体育锻炼场所不断增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逐渐成为广大青年增强锻炼意识,形成锻炼习惯的平台。自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拿出5000万左右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国资助拥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学校或单位创建公益性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逐年滚动发展。目前,全国已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托社区、体育场馆、学校、体校和基层体育项目协会等单位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截止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已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近2个亿,省(区、市)及地市体育行政部门也配套投资近3.4亿,5年来全国三级体育行政部门共投资5个多亿,在全国创建了2133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的诞生,为推动我国体育场所的对外开放,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青少年体质,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生殖健康与性健康成为青年健康中的重要问题

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年龄,性成熟和婚前性成熟期延长的趋势将继续呈现,是艾滋病、性病等疾病的易感人群。但是,由于生殖健康教育相对滞后的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许多青年性健康知识的缺乏依然会直接导致未婚先孕、未婚流产、性病、艾滋病流行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将持续不断地对青年生殖健康产生冲击。但是,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未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重视,大众传媒普及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不够,以及尚未形成有效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青年生殖健康和性健康。

3.农村和不发达地区青年的保健意识和锻炼行为将会不断加强,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全民健康计划的全面实施,城乡差距、东西差距等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及其缩小这些差距的政策和措施也不断出台,将使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公众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形成和强化保健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十一五”时期,体育总局将从本级彩票公益金中集中8000万元,全面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年将在全国有条件的行政村扶持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争取到2010年全国有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符合规划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这些措施将可能最先惠及广大的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青年,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和不发达地区青年加强保健意识和锻炼行为。同时,流动人口不断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尤其是生殖健康、性健康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全国青联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开展了目标群体是青年流动人口的“青年健康非正规教育项目”。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2006年-2010年)也以减少流动人口、青少年和其他易感人群中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行为为重要目标。从2004年开始,由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19 个国家部委团委和相关单位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传播的势头,共同举办“你在他乡还好吗? ”的流动人口大型宣传活动。




公司简介  |   付款方式  |   人才招聘  |   下载中心  |   隐私安全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4 浙江心理师认证培训网 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
地址:杭州西湖区黄龙路5号恒励大厦3-H2办公室 (P.C:310000) 电话:400-855-2108 备案号:浙ICP备12000188号-5
技术支持:燎扬网络